沈那遗址是约3500年前的古羌人聚落村,是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文化遗存。
地理位置: 沈那遗址位于青海S西宁S城北区小桥村北,地处湟水及支流北川河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,北起阴坡,南至坟墓沟,西临乱沟,东部台下即是宁张公路,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。

主要文化遗存: 遗址以齐家文化为主,还包含少量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、半山类型和卡约文化遗存。
重要发现: 沈那遗址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、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于1948年发现的,出土了多件珍贵文物。
历史保护: 2006年5月25日,沈那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为何称为“沈那”
中国古代遗址和墓葬等发现后,常会以地名或其他象征性命名,这些命名通常是基于特定的文化或历史背景,而非一时兴起。
世界早期遗址命名规律: 在19世纪前,世界上的考古遗址命名不统一,常常依据考古学家的个人喜好,随着考古学的发展,人们开始意识到规范化的重要性。
沈那遗址命名规则:

-
以最先发现遗址的小地名命名: 如裴李岗文化和二里头文化,均以发现地为名。
-
地区或流域命名: 河洛文化、楼兰古城等。
-
以共性的特征遗存物命名: 黑陶文化、彩陶文化。
-
以族别命名: 高句丽遗址。
-
以地名加前后缀命名: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、云南元谋人遗址。
-
确定墓主人后的遗址命名: 海昏侯墓和曾侯乙墓。

沈那遗址命名规则
1948年,裴文中先生在青海S西宁S城北的小桥村发现了沈那遗址,命名为“小桥遗址”,由于其他地方也存在同名,为了保证唯一性,改名为“沈那遗址”。
沈那遗址因著名而闻名,导致一些误解,实际命名是为了突出其独特性,同时带有地域特色。
大津巴布韦遗址命名案例
卡尔·毛奇发现的大津巴布韦遗址,因遗址的影响,最终将津巴布韦国命名为“大津巴布韦”。
沈那遗址命名遵循了因地制宜、科学合理的原则,确保了遗址的独特性和唯一性。
0
